才子书屋 - 言情小说 - [红楼]娇女迎春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97

分卷阅读397

    人帮贾琰打底稿,然后又有密卫那边传来的消息,大晋的赋税改革,就这样磕磕碰碰地从盐政开始了。

不,更准确地说,是从那无数家深入民间的杂货铺子开始了。

虽然这年头,很多农村都少不了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货郎,可是杂货铺子却是很多货郎的梦想。杂货铺子,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不稀奇。

巧合的是,无论是贾琰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和贾家,当年在商丘,在齐鲁之地的那些庄子,经过了这么多年之后,这些庄子总是积压许多产品。比方说,积压许多年已经变了颜色的毛线。这些褪了色的毛线,在那些大铺子里是卖不出去的。可是就是这种残次品,很多偏远地方的女人都愿意花费一点时间,把这些毛线重新整理,然后编织成新衣服。很多女人都愿意相信,这种毛线并不是放久了,而是它本来就是这种颜色。

而这种杂货铺子,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有粮食卖,隔三差五地,还有食盐卖,而且还卖得非常便宜,只是购买的时候需要登记户籍。

虽然不是有人想以盐税和盐铁官营之名弄倒这些铺子,可是一来这些铺子用的是已经完税的盐引,二来,官场上的事儿没有人比那些密卫们更清楚了,三来,这些盐也的确便宜,数量也不是很多,加上背后之人又善于利用百姓,反而使得这些铺子的盐巴,从一开始就比别处低上一成。

而对于百姓而言,这杂货铺子里的盐虽然便宜,有的时候还会搭一点针头线脑的,因此即便这些杂货铺子都处于地段不大好的地方,可百姓依旧愿意去这些铺子购买各种物什。

这让这些杂货铺子的周边,变相地变成了商业区。而得了薛宝钗授意的各处掌柜,早就把这杂货铺子周围的地方买了下来,如今或者租赁,或者是干别的买卖,都不愁人气。

这种方式,缺点就是初期的投入大,但是一旦人气上去了,商铺的价格也跟着攀升,总之,不用十年的功夫,光周围的商铺的租金就能够回本。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这个投资方式,大家会不会觉得眼熟。

第322章

盐官营,最初的做法其实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从汉武帝至今,少说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因为历史漫长,这其中的形态也有了很多的变化,比方说这官销,本来是应该直接是官府下属的牙行之类的商业机构直接对百姓销售盐巴的,可是这种方式,一来成本偏高,二来容易让盐巴成为下面的官吏们盘剥百姓的又一种途径。

所以,如今大晋朝的盐官营中的盐巴销售,其实是放在盐场进行销售。商人们去盐官手里先缴纳赋税,领取盐引,然后凭着盐引去盐场领盐巴。

就是因为这种模式,减少了盐官营在销售过程中的成本,至于各地的盐巴的实际价格,却是不一定的。越是偏远地区,这盐巴的价格就越高,这是事实。

当然,盐场相关的工作人员跟别人私下勾结,一份盐引领两份或者两份以上乃至更多盐巴,这才是大晋朝私盐的来源和本质。而盐官们,就以林如海为例,其实如果盐政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么,他们的任务就是盯着盐场的产量,然后批盐引拿税金就好了。而盐这种东西,是唯一一种没法自给自足的生活必需品,而且需求基数大,生产成本低,尤其是晒盐法,除了初期的盐田的投资,后面的管理和工人的费用,对比盐的产量,基本可以无视。加上人对盐巴的需求,每个月最多也就一斤多一点,因此人们对盐巴的价格的敏感度也不像粮食那么高。

这就是盐会成为暴利的产业的主要原因。

盐,看起来很不起眼,可是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都有盐税等同于王权的说法。

可就是因为百姓对盐价不那么敏感,使得国家在收不上盐税的时候,就会提高盐税的税率,然后进一步地促进盐价的走高,然后私盐更加猖獗,盐税只能继续提高。

这已经成了一个怪圈了。

贾琰跟林黛玉薛宝钗几个经过反复低讨论,觉得从运输这一块下手,还是有可能把盐价降下来的。

最开始的两年,这盐之战进行得非常艰难,光铺设那些铺子,都差一点榨干了贾琰手里全部的资金,更别说那些

但是,事情伴随这皇帝把自贡送给了母亲一事,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自贡打汉代时期就是产盐之地。只不过,贾琰接手之后,让钦天监的阴阳博士、水文博士和虞部相关官员对当地进行了详细地调查之后,竟然发现在自贡,跟盐伴生的,竟然是天然气!而且当地对天然气的用法跟贾琰的认知比起来,显然是非常非常落后的。

贾琰立刻让将作监设计了一种机关,看上去就像是一口异常古怪的大锅,却能够以蒸汽为动力,把深入地下几百米的卤水抽出来,然后用天然气煮盐……

内阁会同意皇帝把自贡送给太后,其实是因为很多人都相信,自贡从汉代到现在,地下的盐卤已经近乎枯竭,因此皇帝要讨母亲欢心,他们也选择了默许。

对于他们来说,太后娘娘只要不干政,一个小小的自贡,还是可以的。

但是,伴随着新仪器架到了自贡的盐井上,自贡每年的产盐量暴涨,从自贡的地方报告上可以看到,新仪器使用的第一年,自贡井盐的产量,就足够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食用!

据说川南道布政使因为不相信这份报告而亲自去自贡做了一番调查,这才把这份报告送达内阁。

内阁惊呆了。

因为伴随着自贡井盐产量的暴涨,自贡这一年的盐税直接就上缴了一百二十万两白银!

紧接着,就有个愣子算了一本账,说根据典籍记载北宋末年两淮盐利收入在1500万至2405万贯之间,可是本朝去年的两淮盐场税银才八点七万两白银,甚至连十万两都不到,而当年林如海在位的时候,两淮盐场每年都能够上缴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然后就有人在朝堂上公开表示,是因为自贡盐运输方便,直接走岷江入长江,通过长江水域顺流而下,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因此大家都从自贡取盐,所以,去年两淮盐场的收入不好。

然后那愣子就说了,一百六十万两银子去掉一百二十万,还有四十万。这四十万去了哪里?这还没有算上自贡以前的税银呢。还问对方是故意找茬看太后娘娘不顺眼,还是包庇私盐。

整个朝堂立刻炸了。

因为无论哪一个罪名都不好回答啊。

朝堂变成了宛如开了锅一般的沸水,当然,前后三任扬州巡盐御史都倒了大霉,全部被抄家问罪。

其实高位的朝臣和消息灵通之辈已经隐隐猜到了,继开疆